> 业界 > 互联网红包持续引发疲劳

互联网红包持续引发疲劳

互联网红包持续引发疲劳

互联网红包持续引发疲劳

动不动就“瓜分几十亿”,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红包两毛五。忽悠网友呼朋唤友来参与的春节红包营销策略不怎么奏效了,已持续几年红包疲劳,不讲武德的互联网大平台们已经把红包变成收割流量的镰刀。春节红包从年俗变成了生意,最后成为了流量拼杀的战场。

春节红包用千金博一笑

几十亿红包砸给全国人民,互联网企业并不是为了听个响。2014年微信红包一炮而红,当年数据显示,有800万用户参与,共计4000万微信红包被领取。最重要的是微信接机绑卡,直接进入支付宝的腹地。直至2015年微信红包登上春晚,红包的社交属性被完全挖掘出来。之后支付宝、淘宝、百度、快手、抖音相继入场春晚红包。无非是想效仿微信“偷袭珍珠港”,通过重金购买流量,来激活自己的业务实现弯道超车。

昙花一现的DAU峰值

疯狂发红包撒钱无非是想通过流量入库完成拉新、促活和流量转化。但是春节一过,红包只给手机桌面留下了一地鸡毛。下载的无数App基本都会被冷藏然后被遗忘。红包策略本质上是流量拉新的思维,而不是产品运营的思维。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也是以短期流量来考核业务的,春晚红包不过是重金购置的短期流量。就像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间几分钟的广告,只是价值千金的催化剂,却不是企业成功的必经之路。

任何抽奖活动都是有潜规则的,大部分逛过庙会的人都懂,所有的有奖竞猜都是套路。红包这个活动就是搬上互联网的有奖竞猜,因此红包的分配策略越复杂就越难提升用户参与度。毕竟过年抢个红包就是图个吉利,顺便拿点真金白银的实惠。至于营销和下载注册这种事,大多数人早就不厌其烦。用钱砸流量无可厚非,但是强制转发实际上就是一种过度社交,抢红包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负担,而且并不甜蜜。

春晚红包不得不发吗

红包大就有人抢,这个逻辑已经成为大平台的共识。但是,当所有人的红包都足够大的时候就没有福利可言了。有好事者总结了各大平台在今年的红包发放总额。你拿到的红包和平台的活动恐怕不成正比。红包变成不得不为的商业竞争时,这个形式就难免变得相似且粗放,难得清静的春节,用户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。

用户总量是有限的,拉新促活已经不是目的,红包大战本质上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厂们秀肌肉和抢夺用户的生意。不做春节红包就意味着用户流失。甚至乐视的“欠122亿”自嘲式营销还蹭了一波热度。

春晚红包已经再难完成“偷袭珍珠港”式的颠覆,因为红包本身是建立在社交网络上的支付入口,撒钱砸春晚已经成为大厂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,用户提现之后再大规模卸载应用,顺便骂一句:“才给这么几毛钱,不够费事的。”

互联网红包持续引发疲劳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

表情
还能输入210个字